“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中国开放经济新格局

    “一带一路”不仅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加快推进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深远影响力,沿历史足迹与周边国家延续几千年友好交往、互利共赢的重要宣示。

 

    大战略承载中国对外开放新梦想

 

    从地理位置上看,“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从西部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进入波罗的海;经中亚、西亚入地中海;经南亚入印度洋,还是从东部进入太平洋,一旦进入海洋,中国都将融入整个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的发展内涵。深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将促进中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201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联合召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共召集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北五省区和西南四省市,以及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部五省参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央部委层面的第一次摸底和尝试,此后多个相关部委也纷纷谈到其对“一带一路”战略具体规划的设想。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据了解,“一带一路”规划目前虽未经官方正式颁布,哪些省区市会列入规划也尚未明确,但在地方层面,多个省区市已将“一带一路”视作加速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并将其纳入施政目标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统计,目前,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重庆、云南、四川、山西、浙江、江苏、山东、湖北、福建、河南、贵州和西藏等17个省区市已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写入其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若扩及“一带一路”,则远不止于此,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市均将“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写入其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需要指出的是,建设“一带一路”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中西部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80%,人口近60%,但只占全国进出口总量的14%,吸引外资总量的17%,对外投资总量的22%,GDP总量的1/3左右。在“一带一路”大框架下,中国中西部地区与邻国交流合作的优势将得以发挥,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觅得商机。

 

    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往更多得益于东部沿海的率先开放,更多强调“引进来”,更为重视发达国家市场。如今是全方位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凸显与发展中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重要变化。中国不仅要打造国内经济的升级版,亦希望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对外开放的升级版,实现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预计,2014—2020年,中国累计向国外提供的商机将达17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突破1.2万亿美元,将为世界其他国家贡献7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将达到27%。“一带一路”战略将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正在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去新的合作机遇和发展前景。

 

    提速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亚洲已日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但也面临不少新老问题。比如,区域一体化水平与欧洲、北美洲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亚洲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联系不紧密,交通基础设施不联不通、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等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对深化区域合作构成了不少的障碍。再如,在全球贸易投资和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亚洲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适应环境变化、保持经济强劲可持续增长、避免踏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压力空前。“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或将成为亚洲整体振兴的“两翼”,有助于连接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部分区域,此外,其包含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亦有利于改善区域内的整体营商环境。

 

    可以展望,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有望取得进展,进而推动东亚区域经贸一体化进程。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合作共识也将不断升华。

 

    而连接中印两大市场桥梁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也将能够以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铁路公路为载体和纽带,加快开展区域内投资贸易及工业农业旅游交通服务等产业合作,构建沿线优势产业群和边境经济合作区。与业已成型的中巴经济走廊南北呼应,有效促进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跨国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体格局。

 

    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也逐渐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日益关注的重点,上合组织秘书长梅津采夫曾表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紧密契合了本地区互利合作发展的共同需求,受到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的高度重视。据悉,将于2014年12月14至15日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会议上,“一带一路”建设被列为一项重要议题。

 

    据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介绍,当前提升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巴基斯坦第二阶段自贸谈判,亚太贸易协定第四轮关税减让措施,中国—海合会自贸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与斯里兰卡等国的自贸进程等。他表示,“未来将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通过发挥现有区域次区域合作组织及双边磋商机制作用,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相关内容和重大合作项目纳入现有多双边合作机制。”

 

    “中国梦”联结“世界梦”

 

    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一带一路”沿线多数为低收入国家,以及9个最不发达国家,各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愿望十分迫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获得的收益大致包括:为各国完善道路、油气管理、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支持;多元化能源出口路线;促进国内商品市场的丰富,扩大对外贸易额;获得出海口,更有效地融入全球经济;形成改善国内投资环境的动力,以增加外来投资;进一步密切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联系等。

 

    华泰证券投入产出模型进一步分析得出,中短期内,“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显著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其研究观点认为,在“基建走出去”的情况下,1单位的基建投资可以推动下游产业产生3.05单位的生产扩张。卡塔尔、蒙古、印度等沿线国家的固定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率较高,意味着基础设施投资对该国经济增长将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

 

 

    图:“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固定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率

 

 

国家

平均固定资本形成占GDP比率

时间段

卡塔尔

38.5

(2003-2010)

蒙古

36

(2003-2013)

印度

30.8

(2003-2012)

越南

30.1

(2003-2013)

老挝

27.1

(2003-2012)

泰国

26.4

(2003-2013)

阿曼

25.9

(2003-2008)

哈萨克斯坦

25.4

(2003-2013)

斯里兰卡

25

(2003-2013)

孟加拉国

24.9

(2003-2012)

马来西亚

22.7

(2003-2013)


 

    有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对跨境贸易的依赖程度较高,2000年各国平均外贸依存度为32.6%;2010年提高到33.9%;2012年达到34.5%,远高于同期24.3%的全球平均水平。可见,跨境贸易对于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国务委员杨洁篪在2014年博鳌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过去1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较同期外贸年均增速高4个百分点。“今后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他说,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

 

    事实上,中国已在积极行动。商务部11月15日发布了《对外援助管理办法》,商务部援外司副司长俞子荣表示,根据国家整体战略需要和受援国需要,商务部将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重点受援国援助力度,新增援助基金主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倾斜。

 

    目前,中国已在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周边国家实施一批公路、铁路、港口以及航空运输等项目,同时支持与这些国家的能源合作,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广受沿线国家的欢迎。在今年的《环球时报》年会上,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表示,俄罗斯希望通过“一带一路”进一步促进两国的经济往来。他指出,目前中俄两国贸易额为900亿美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达到1万亿美元。

 

    2014年3月,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与中国总理李克强会晤时表示,借“一带一路”建设之机,中东欧国家盼望中国投资该区域的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联通。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也在亚洲开发银行此前召开的年会上表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哈萨克斯坦希望能发挥自身地理优势,力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过境中心,促进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现代运输与物流业的发展。

 

 

 “一带一路”大幕渐开 三项实践备受期待

 

    ——“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中国开放经济新格局(下)

    新华社记者金春丽 黄烜予 马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中长期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扎实推进。

 

    可以预见,以建设立体交通网实现互联互通,以贸易投资自由化实现互惠互利,以能源合作为引领实现合作共赢,将成为这一战略构想中最可期待的三项重要实践。

 

    互联互通:立体交通网重塑“亚欧大陆桥”新观念

 

    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将是“一带一路”经济区域可协调发展的基础。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融合的不断深入,传统“亚欧大陆桥”的观念将不再局限于铁路运输。“亚欧大陆桥”将成为全方位立体交通的代名词,“一带一路”区域相关经济体将建成“海、陆、空、铁、管”立体式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并在功能、载体、平台等方面不断突破。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认为,互联互通是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抓手。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尽快实现各国间的交通和贸易便利化,促进双边经贸发展。

 

    目前,连接亚洲和欧洲的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主要有三条:第一条经吉林省的珲春和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横穿西伯利亚通向欧洲各国,最后到达荷兰的鹿特丹;第二条东起连云港,向西经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北疆铁路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穿越俄罗斯、波兰、德国,最后同样到达荷兰的鹿特丹,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向最为便捷的通道。第三条为最新建成的渝新欧铁路,从重庆始发,经达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至中国边境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后转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最后到达德国的杜伊斯堡。

 

    而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亚欧大陆桥”将会被赋予更多新的含义。与单纯的内陆地区跨境铁路运输不同的是,未来以港口相连的“亚欧大陆桥”将具备海陆两条通道,不仅可发展国际国内海运,更可发展国际海铁联运,以此充分发挥港口的联动、辐射、延伸、疏运等价值,创造出一种新兴的海铁枢纽型发展模式。

 

    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海陆交汇点上,中国东部沿海的连云港、日照、宁波、厦门、烟台、湛江以及欧洲的鹿特丹、汉堡、伊斯坦布尔和非洲的亚历山大等港口将因此受益。业内专家预计,这些港口将不断吸引优势业务、优良资本和铁路通道、原油管线、钢铁基地等重大项目的集聚,促进钢铁、汽车、石化、浆纸、海洋装备、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会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低迷的远洋运输业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目前,国际海运业正处在一个艰难的复苏阶段,世界海运经济重心正逐渐向亚洲,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转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包括中国在内多个国家的海运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通过沿线国家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有望形成一个覆盖数十亿人口的大市场,在提供不竭商机的同时,更释放出巨大的海运需求。

 

    国际内陆航空港作为连接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沿边口岸的重要节点,也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交通平台。沿线的国际内陆航空港将逐渐成为主动策划、组织和参与国际经贸活动的基地与腹地,未来更将逐渐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在目前的脉络上,能够看到中国的郑州、西安、乌鲁木齐、昆明、成都等航空港,中亚的阿什哈巴德、杜尚别等航空港,以及延伸到欧洲的莫斯科、慕尼黑等航空港,其合作空间足够开阔。

 

    从资源运输角度看,石油运输管道将成为重要的大动脉。目前,中俄间管道油气运输能力有限,较难满足两国能源合作需求,推动管道建设亦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预计在“一带一路”的合作框架下,未来中俄西部管线建设以及海上油气运输通道建设会首先提速。此外,在欧亚大陆南北向互联互通项目中,未来将有望建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北通远东及新西伯利亚、南至印度的纵跨欧亚大陆的油气管线建设。该管线的建设不仅能满足中印两国的共同利益,还将深刻改变欧亚大陆能源合作格局。

 

关于一带一路更多内容,请点击查阅:金准资本: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解析专题

评论

你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